功能介绍每天更新毕节大小新鲜事,咔咔角角,毕节老街坊(老该疯)毕普猫!毕节老街坊卡通说段子,最搞笑的毕节方言视频,最新的毕节打折优惠信息,免费发布各种毕节本地信息!
自从发明了钻木取火,古人便进入了熟食的时代,陶器便随之产生。作为陶器的一大分支,砂锅的制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贵州砂锅尤其以织金砂锅最为有名。织金砂锅是器皿,也是来自远古的记忆。
在拥挤而热闹的织金城,有一条制作陶器的小街,尽管人们给它取了一个现代的名称——金东路;不过,当地的人们还是习惯传统的叫法,称这条小街为砂锅街。
织金城砂锅街制作的砂锅远近闻名。
史料记载,早在宋朝年间,砂锅制作工艺便传入了织金,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。据上了年纪的制陶人介绍,这条砂锅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。砂锅街附近由于有优质的陶土和无烟煤,清朝初年,制陶人为了方便,大家不约而同聚集在这附近就地取材,从事砂锅制作。渐渐地形成了集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砂锅一条街。
数百年来,这条街道车水马龙、商贾云集,织金砂锅除满足当地市场外,行销云南、四川、广东等地,还远销到美国、法国、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。
兴旺的砂锅制造业给这里带来了繁荣,数百年经久不衰。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,这条被当地人称之为砂锅街古街道,繁华依旧,街道两旁的100多户人家,家家都在制作砂锅,可谓:家家陶轮转、户户窑火明。
织金砂锅为什么这样有名呢。一方面是优质的原料,另一方面是千百年形成的独有的加工工艺。
织金砂锅采用纯天然的煤砂和白胶泥加工,经过和泥,成坯,上釉到煅烧等72道工序制作而成,整个过程全是手工操作。砂锅制胚成型后通过自然干燥或烘干,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煅烧,烧成时间小的需十分钟,大的也只需二十分钟左右,一经出窑,用柴火烟熏,呈灰黑色,古朴浑厚。因其具有结构稳定、不变形,吸热和散热较慢等特点,非常适合蒸煮食物,熬制中药,具有现代金属炊具不可替代的优点,加之其原始古朴的风格和造型,成为了不少人家家居生活的必备之品,成为了外地游客馈赠亲友的旅游产品。
几百年来,随着时光的流逝,制陶师傅也一拨一拨自然远去,砂锅街也历经了繁华与萧条。
在当下的现代社会,砂锅街大多数匠人的后代,因嫌制作砂锅苦、脏、累,不愿意从事这一传统手艺,砂锅产业逐渐萎缩,大不如前。满街的窑火也渐渐尘封为人们永久的记忆。只有零零星星散布在街上的十来户人家,还在坚守着老祖先传承下来的手艺。
这位残疾的老人名字叫高保全,是高保林大哥,他从小12岁跟随父亲制作砂锅,一辈子从事砂锅烧制。
砂锅艺人 高保全:12岁学做(砂锅的),一学做就把这个手艺做到如今。
高保全老人身体硬朗,尽管已过七旬,依然不舍放下这门手艺,老人身手敏捷技艺娴熟不输年轻人。成为砂锅街一道独特风景。
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织金砂锅传承人 李顺槐:要做一个砂锅,要经过舂砂、和泥、成胚、上釉、烧锅七十二道工序等等。
今年74岁的李顺槐老人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织金砂锅传承人,李顺槐老人小时候因家境贫寒,16岁就开始学做织金砂锅,几十年如一日,从没有间断过,李顺槐老人制作的蒸钵远近闻名,在当地无人能够仿制。
只可惜曾经繁荣的砂锅文化,因为时代的变迁和资源环境的影响,很多人都不再做砂锅了,织金砂锅甚至渐入末路。
现在随着人们对传统炊具的重新认识,织金砂锅又有了新的契机。
这条街,这几位砂锅艺人,依然忙碌。砂锅制作,这一遥远记忆,不知可否走到文明的远方。